3)改革计划生育制度,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而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为125952.97亿元,另外还要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48.92亿元,还有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000亿元,三者相加,2012年支出总额为128201.89亿元。在政府差钱而又借不来钱的情况下,政府便采取财政性发行货币的手段搞到钱,即政府命令央行无偿为其印票子,政府需要多少钱,就让央行为其印多少钱。

政府财政就是放大了的家庭财政。所以,政府债务很难完全用增税的手段来清偿。目前,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世界很多地区都在闹债务危机,究其原因,无不是政府不能做到财政自律造成的。当然,如果某个年度有了财政盈余并将其用于还债,政府债务就要从上一年度的债务余额中减去盈余部分。当政府资不抵债,或虽然资产大于负债,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无法调动资产还债时,政府即属于经济破产。
以中国为例,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53.52亿元,除此之外,还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里拿出了2700亿元,从地方财政调入资金248.37亿元,三者相加,2012年政府可以用于支出的总额为120201.89亿元。如果政府的支出也为100亿元,收入正好全部用于支出,这就做到了收支平衡,或叫财政平衡。这样就会出现前高后低,大起后大落的局面。
其次要抓关键环节,加上必要的配套改革,使新体制、新机制能够尽快有效运转,把增长潜力持续不断地发掘出来。增长速度放缓后,工业的快速扩张期基本结束,产业内的竞争和重组将会加剧,出现购并、重组的高峰期,从而提高集中度。(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北京日报 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新增长点,发掘和用好这些新增长点中的潜力,正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把新增长点的大门打开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发掘和用好新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为突破口,谋求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更重要的是,促进在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机会均等,提高社会的纵向流动性,使更多的人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通过更多的创造财富而扩大消费。就改革的策略而言,改革首先要有增长效应,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在改革初期尤为如此。应当通过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发展消费金融等措施,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升其消费能力。应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改革企业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引入行业外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新的投资者。
例如,以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以涌现一批创新型的行业领先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重组和升级。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基本职责是促成和保护一个有效竞争的市撤境,为参与重组购并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提供政策支持,并提供基本的社会安全网的保护。
应当以提高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生产率为核心,推动土地、户籍、财税等制度改革,让人和地这两个基本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促进优化配置,使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此外,在国家层面,应当从长计议,制定规划,以识别、支持在今后二三十年具有稳定持续竞争力的产业。

首先不能人为把速度推高,同时应把政策重点放在防止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上,要有必要的政策储备。这种预期,再加上地方政府换届后固有的增长冲动,很可能引发消费物价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产能过剩加剧和金融财政风险加大甚至引爆等多方面的问题。
由此出发,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围绕新增长点,抓住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推动改革,产生增长效应,使改革和增长互为促进。目前来看,高增长的思维定式还相当普遍,比如,有些人认为中国已经触底反弹,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增长周期。有人估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达到9%甚至更高,我认为是过于乐观了。如果这些情况出现,将不得不进行调控,而这时很可能出现短周期与中长周期同时向下,拉动经济在短期内大幅回落。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突破口,促进消费升级。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研发、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并使之与国内产业链有机衔接。
要完成下半年的经济任务,需要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近年来,一些政府看不见、瞧不起的领域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成了大气候的案例,很值得深思。
这一条经验今后仍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种转型能够成功,中国经济下一步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这将具体体现在一系列新增长点上。
我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包容性的政策环境比一大笔科研经费更为重要。围绕新增长点,抓住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推动改革如何把这些新增长点的大门打开,把其中的潜力用好,这正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警惕并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宏观决策和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增长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债务等信息透明度较差,相关数据不够规范和统一。
做资产证券化,可以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阳光化、透明化的方式去拿到资金,资金成本可能还比较低,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手段。上述大型券商的债务融资部主管指出,目前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项目审批特别谨慎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政府最后到底会不会兜底的风险考虑。
比如,一个收费的高速公路项目,地方政府更愿意拿去做抵押贷款,因程序更简单,成本也合适。尽管中央冀望资产证券化成为盘活地方平台存量债务,并拓宽其融资渠道的一把利器,但作为标准化产品,资产证券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地方政府负债的阳光化和透明化,而这恰恰是最难、也恐怕是地方政府最不愿意做的。
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蛋糕,未来谁能分到手的更大一些,吃得更香一些,还是会有一个博弈的过程。路透北京8月2日 - 如何化解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堰塞湖风险已成中国头等大事。
现在证监会和银监会都在支持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但银行本身又有很多贷款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果最后又搞成银行主导,银行会不会为了赚钱,就把坏的项目包装成好的项目?会不会通过一些金融手段规避管制,这也是目前大家争议比较多的一个地方。中央高层显然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另一家位于北京的中型券商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亦有此困扰,想尝试资产证券化的地方政府啊,都是别的融资方式做不了了,才会想这种方法。进入专题: 资产证券化 。
谁能享受到这块蛋糕近两年来,从监管层官员到市场人士都多次呼吁,资产证券化应成为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重要途径,应尽快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证券化试点工作。不过,一位了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业界人士指出,地方政府最喜欢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或信托、券商资管等各种非标的融资方式,因为不透明,能拿到银行贷款是最好的了,因为要是真出了问题,也是体现在银行的坏账上,不会直接找到地方政府头上来。
因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很大,而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质量的要求也较高。或者为了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把烂的变成好的,为了拿到更多的资金,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
上述在北京的中型券商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则认为,如果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话,恐怕就将面临愿意投资的机构有限,对收益率要求比较高的问题。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说。 |